江苏锦瑞金属制品有限公司

Jiangsu Jinrui Metal Products Co., Ltd.

螺栓打紧后为什么还会松
来源: | 作者:锦瑞 | 发布时间: 46天前 | 3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螺栓打紧后松动的原因及解决方案。

螺栓打紧后松动的原因及解决方案

一、核心原因分析

1. 预紧力不足或损失

  • 拧紧不足/假拧紧


    螺栓未达到规定扭矩,初始夹紧力不足,易在振动或冲击下松动。例如,假拧紧的螺栓可能因剪切应力导致断裂。

  • 嵌入与沉降


    接触面微观凸起在预紧力下压溃,导致被连接件总厚度减小,预紧力下降。软材料(如复合材料)或硬质抛光金属均可能发生此现象。

  • 材料蠕变


    螺栓和被连接件在长期载荷下发生缓慢塑性变形,高温环境下更显著。非金属材料(如塑料、橡胶)蠕变量较大,密封垫圈易因此失效。

  • 温度变化


    螺栓与被连接件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相对位移。例如:

    • 钢制螺栓连接铝制件时,低温环境下预紧力降低。

    • 高温下碳钢螺栓连接复合材料时,预紧力可能下降。

2. 振动与动态载荷

  • 横向振动


    振动导致螺栓与被连接件接触面产生微滑移,逐步削弱螺纹自锁能力。Junker试验表明,横向振动易引发螺栓自松弛,分四阶段滑移,*终导致预紧力丧失。

  • 冲击载荷


    突发冲击力超过预紧摩擦力,引发螺栓滑动。例如,机械、发电机等设备的动态载荷可能导致螺栓瞬间松动。

3. 设计缺陷与材料问题

  • 接触面设计不当


    未考虑表面粗糙度、硬度匹配,导致嵌入量不足或过度。高精度表面加工可能因接触系数低而加剧沉降。

  • 螺栓/螺母匹配问题


    螺纹副间隙过大或设计缺陷(如非圆形收口不足),降低防松性能。普通螺母在振动下易松脱,需改用自锁螺母。

  • 垫片失效


    垫圈蠕变(如高温下弹性丧失)或选择不当(如薄软垫圈在高压下失效),导致夹紧力下降。

4. 环境与操作因素

  • 高温/腐蚀环境


    加速材料蠕变、氧化或腐蚀,降低螺栓强度。例如,高温下螺栓材料塑性增加,易发生松弛。

  • 润滑不当


    表面润滑剂过量或类型错误(如高摩擦油脂不足),影响初始拧紧扭矩与防松性能。MoS₂油脂在高温下可能失效。

  • 操作误差


    拧紧工艺不规范(如转速过高、顺序错误)或超时未装配,导致胶水未固化或预紧力损失。例如,涂胶后3分钟内未完成装配,可能需重新清洗涂胶。

5. 其他特殊场景

  • 薄壁件或软材料


    夹紧长度过短(如lk<3d)时,螺栓伸长量不足,易因振动松动。

  • 需润滑的螺栓


    采用“先涂胶后润滑”工艺可提升防松性能,但成本增加。

二、解决方案与防控措施

1. 确保足够预紧力

  • 扭矩法/转角法:使用校准的扭矩扳手或转角控制法,确保螺栓达到设计预紧力。

  • 超声波轴力测试:在关键部位采用超声波技术实时监测预紧力,避免人为误差。

2. 选用合适防松装置

  • 自锁螺母:如嵌尼龙圈、带颈收口设计,通过摩擦力自锁。

  • 双螺母防松:对顶力增加摩擦,适用于高频振动场景。

  • 锁紧剂:涂覆螺纹胶(如乐泰243),形成化学键防止松动。

3. 控制环境因素

  • 温度管理:对高温部件选用耐高温螺栓(如合金钢)或增加散热设计。

  • 防腐措施:对腐蚀环境采用不锈钢螺栓或表面镀层处理。

4. 优化接触面设计

  • 表面粗糙度:根据材料硬度匹配接触面粗糙度,避免过度光滑导致滑移。

  • 硬度匹配:被连接件硬度不低于螺栓,减少嵌入量。

5. 规范操作流程

  • 拧紧工艺:分阶段拧紧(预紧、中紧、终紧),控制转速(如终紧≤100rpm)。

  • 超时处理:涂胶后超时未装配时,用丙酮清洗后重新涂胶;固化后需返工时,加热至150℃软化胶水并更换螺栓。

6. 特殊场景应对

  • 薄壁件:增加夹紧长度(lk≥3d)或使用支撑结构。

  • 需润滑的螺栓:采用“先涂胶后润滑”工艺,成本增加约0.3元/件,但防松性能提升5倍。

三、案例验证

  • 汽车底盘螺栓松动率降低:某汽车厂通过优化涂胶长度(1.5d±2p)和表面处理工艺(干模型防锈油+烘干),将底盘螺栓松动率从12%降至2%以下。

  • 风电场风机倒塌事故:事故原因为基础螺栓紧固不当,后续采用超声波轴力测试和双螺母防松,未再发生类似事故。

四、总结

螺栓松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需从设计、材料、工艺、环境四方面综合防控。核心措施包括:确保足够预紧力、选用合适防松装置、控制环境因素、优化接触面设计,以及规范操作流程。通过系统化管理,可显著提升螺栓连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